中国体彩网,中国体育彩票

回到首页网站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典型事迹
金牌之路 | 重庆市打造金牌调解组织经验做法
来源:重庆市人社局
发布日期:2023-10-10

  强化协商先行 推进多元调解

  重庆两江新区(自贸试验区)劳动纠纷调解中心

  近年来,重庆两江新区(自贸试验区)劳动纠纷调解中心不断加强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主动前移窗口、下沉服务,开通就近就地服务企业和劳动者的劳动纠纷调解“直通车”。一是党建引领,加强协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重庆两江新区社会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协作机制,完善政府、工会、企业三方共同参与的劳动纠纷协商协调机制,形成以党建促服务、以服务强党建的良好工作格局。二是夯实基础,推进多元调解。在调解中心设立心理疏导室,引入西南大学心理学专家,建立志愿者工作站,不断将心理疏导和争议调解融合推向纵深。创新劳动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3+8+N”治理机制,与西南政法大学调解中心、汽车制造行业调解中心、8个街道调解室、“N”个企业调解组织形成上下联动联调、信息互联互通的三级劳动争议调解网络体系。三是预防为先,强化用工指导。推动调解力量下沉到企业,举办劳动用工风险预防培训,编印《企业劳动用工实用手册》,指导企业规范用工。四是创新突破,优化智慧调解服务。依托两江新区智慧庭审系统,建立与仲裁机构、人民法院数据信息共享互联机制,实现案件线上受理、线上调解云同步,最大化地为当事人减轻诉累,实现矛盾纠纷随时随地实时化解。调解中心成立以来,累计调解案件3241件,调解成功率80%,当事人满意度94.74%

   

  社会力量解纠纷 多措并举促和谐

  南岸区长生桥镇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

  近年来,南岸区长生桥镇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实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要求,多措并举提升调解质效,实现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与创新社会治理新模式“双赢”。推进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健全调解制度机制,打造专业化调解队伍,吸纳金牌劳动关系协调员、仲裁员、律师、法律工作者担任调解员,定期组织调解员参加培训,提高化解劳动人事争议的能力。积极探索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劳动争议专业性调解服务模式,为劳动者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争议调解等法律服务,完善劳动争议专业性调解公共服务体系。强化调裁衔接,由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在中心设立仲裁派驻庭,加强与仲裁联动、协同合作,强化仲裁委托调解、调解协议仲裁审查确认。积极融入企业调解、人民调解、仲裁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五调合一”机制,形成基层劳动人事争议“大调解”工作格局。打造“顾问释法”普法品牌,在辖区内开展普法宣教,提升辖区内企业自主预防和化解争议的能力。着力提升信息化水平,依托南岸区“劳动争议远程调解”信息化平台,推进“互联网+调解”平台向下延伸到村、社区,实现劳动纠纷预警及远程调处的智能化管理。2019年以来,调解中心共调解劳动争议2000余件,涉案金额约3000万余元,调解成功率75%

   

  发挥工会优势 构建多维多元解纷新机制

  渝中区工会劳动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

  2016年,渝中区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整合总工会、司法局、人社局的调解资源,设立工会劳动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探索形成具有渝中工会特色的“多方联动、多头并进、多点监督、多元调解”劳动争议纠纷调解新机制,充分发挥工会在劳动争议多元处理机制中的重要作用。一是高标准建平台,打造调解“主阵地”。聚焦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智能化“四化”提升,打造实体化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室,下设8个“劳资和工作室”,创新工作机制、规范工作流程、建强专业队伍、实现智慧调解、强化审查确认,提升争议调解质效。设立工会仲裁派驻庭、云法庭,构建仲调、诉调、访调、援调“四调联动”机制,打造“多元调解、仲调结合、诉调衔接”的“调裁诉一站式”争议化解新模式。保障工作经费,制定办案补助办法,争取财政支持,区总工会兜底保障。二是常态化抓服务,架起为民“连心桥”。以拓展工会服务外延为突破,开展普法宣传、法治体检、心理咨询、就业推荐等服务,形成工会全链条法律服务,实现“工会+调解”机制在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新作为。调解委员会成立以来,累计调解劳动争议6475件,调解成功4318件,涉及金额1.6亿元,调解成功率66%

   

  优化调解服务供给 不断探索社会化调解新路径

  渝北区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

  重庆市渝北区劳动争议人民调解委员会自201811月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建设人民满意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服务为目标,致力于为劳动关系双方提供专业、高效、便捷的调解服务,不断对劳动关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进行探索和尝试。一是充分整合资源,提升服务效能。在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劳动保障行政执法支队分别设立调解室,结合劳动仲裁和劳动监察行政执法的业务性质、管辖范围等不同特点,灵活运用调解方法,主动靠前服务企业和劳动者,充分发挥调解组织化解劳动争议的“最前哨”作用。二是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调解,增加服务供给。积极探索通过社会化购买服务的模式,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劳动争议治理,在西南政法大学设立调解室、与律师事务所开展合作,发挥高校教师、律师等专业力量在化解劳动人事争议中的作用,创新劳动争议专业性调解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和方式。三是加强智慧调解建设,依托“互联网+调解”“互联网+督查”等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联互通,大幅提高争议在线办理效率。建立诉调在线对接机制,加强与区人民法院联动衔接,实现法院在线委托调解、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在线流转,增强调解协议的履行效力,及时巩固调解结果。调解委员会成立以来,调解案件1049件,调解成功950件,涉及金额1290万余元,调解成功率91%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京ICP备09079694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230

网站标识码bm150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