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方辅珍同志是我部一名退休老同志,常年热心公益和扶贫事业,去世前将部分身后财产捐给部里用于慈善事业。我们邀请中国组织人事报记者访谈了和方老接触过的工作人员、同事等,采写了一篇追忆方老的文章,和大家共同缅怀方老,学习方老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已走到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了,作为一个党龄几十年的老党员,对于生死,我很坦然。请局党委帮助我实现我唯一的愿望,再让我为党和人民多做一些事情。”2024年9月,人社部离退休干部第七党支部联络员陈春晓到医院看望原劳动部退休干部方辅珍时,老人一再交代,将身后财产的40%捐给部里用于慈善事业,资助孤寡老人,“请党组织成全”。
10月31日,走过96个春秋的方辅珍在北京辞世。
百年风华弹指一瞬。1928年,方辅珍出生于江苏苏州,父亲是保险公司职员,家境优渥。在战火硝烟的年代,她随家人辗转上海、昆明等地艰难求学。1951年,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至原中央民委工作,1952年调入原劳动部。
1962年,方辅珍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在入党申请书中回顾了时代变迁之下自己的心路历程,“通过屡次运动的教育和党的教导,我认识到为人民服务的意义,逐渐树立起革命人生观。”六十年后,当人社部离退休干部局同志到养老院为方辅珍庆祝政治生日时,她难掩激动,“我一定永远跟党走。”这是她一生的鲜明写照。
对方辅珍来说,退休不等于赋闲。这位老党员、国家退休干部,在人生暮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政治本色,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不计个人得失,为党和人民奉献至最后一刻。
脱贫攻坚是国之大计。扶贫助学,她情真意切。人社部离退休干部局定点扶贫的山西省天镇县贾家屯乡只有一所中心小学,从学前班到六年级共有学生36名。他们多数来自单亲家庭,生活贫困,上学路途遥远。由于学校没有浴室和洗手池,住校学生洗漱洗澡非常不便。2020年初,离退休干部局筹划为学校捐建爱心浴室。听闻消息,方辅珍立即前往银行汇款两万元。
不久后,浴室建成,方辅珍与学生们电话连线。她鼓励孩子们克服困难,努力学习,爱国奉献,并动情地说,“我很想看看孩子们,但年纪大了不方便。希望孩子们记得,在北京还有很多关心爱护你们的人,祖国的未来是你们的。”
2021年,在建党百年之际,方辅珍再次捐款并倡议设立“霞光奖学金”,人社部退休干部纷纷响应,首期募集资金10万元,用于奖励贾家屯乡将军庙村考上大中专、技工院校的学生和获得“三好学生”称号的中小学生。至今共有126名学生获得奖学金。
她一生没有子女,却对青少年的教育事业情有独钟。“党和国家的事业薪火相传,最终要靠这些孩子们。我只是尽了自己的微薄之力,有生之年我都要把这件事做下去。”直至辞世前6天,她仍挂念着孩子们,再次为“霞光奖学金”捐款5万元,几年间捐款总额达21万余元。她还通过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等组织,对十多个孩子进行资助,有的学生如今已经上了大学。
在原劳动部培训司工作的方辅珍,退休后依然非常关心职业教育培训工作。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原副司长、离退休干部第七党支部纪检委员李京梅对这位老前辈充满敬爱。“她一直关注着业务工作。提起技工院校、职业培训,老太太如数家珍。”看到中国选手在世界技能大赛中斩获大奖,她激动不已,为我国职业教育培训的蓬勃发展欢欣鼓舞。
对高龄独居老同志,人社部离退休干部局专门指定工作人员每天进行联系问候。在方辅珍的联络员何天雨看来,这是个非常有趣、热爱生活的老奶奶:生活精致但不尚奢华,永远保持好奇心,乐于学习,熟知年轻人常用的网络用语,会用软件叫车、叫外卖,把自己的照片制作成微信表情包,积极参加党支部工作和养老院活动,关爱后辈……生活充满了色彩。
然而,很多身边人不知道,早在2008年,方辅珍便与医院签订了遗体捐献协议。旷达的底色是对生命本质和人生价值的清醒认识。她不畏惧死亡,更珍惜生命的每一天,希望自己活得充实、有价值。“生命是有限的,对党的信念是永恒的、无限的。我能为党和国家做的事不多了,但只要有能力,一定尽力去做。”
丈夫离世后,她独居二十余年,深感孤寡老人生活不易,便萌生了百年之后将财产捐出用于慈善事业的想法。可怎么实现呢?思虑再三,她想到,部里多年来对她关怀备至,只有单位和组织是自己最坚实的依靠,便找到律师,立下遗嘱,将财产的60%留给亲朋,40%通过离退休干部局捐给人社部,相信只有党组织才能帮自己实现心愿。
患病以后,她多次提出放弃治疗。“我患的是不治之症,报销药费很高。我不想维持治疗,白白浪费国家资源,于心不安。宁可多留一些财产用于慈善事业,把宝贵的医疗资源用于孕妇、年轻人等真正需要的群体。”尽管身边人多次劝说,她还是坚持写下了放弃继续治疗承诺书。
以身许党,忠诚奋斗,直至生命最后一刻。她未曾身居高位,也没有显赫声名,但她用一生践行着自己朴素而伟大的理想信念。她说,“我只是做了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