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彩网,中国体育彩票

小时候,我们这样过年
发布日期:2022-03-31                               打印本页

 王淑霞

   看了《二十年前的春节》感触特别深,也激起了我对小时候老家过年的回忆。

  我家在河北省遵化市的农村,记得小时候过年,一进腊月就开始准备。

  第一,蒸饽饽。我们家每年都是腊月二十一蒸饽饽,进入腊月就开始准备饽饽面。那时候,白面、玉米面、黄米面,都是人工推碾子轧的。我们村四个生产队,基本上一个生产队一台碾子,这一个生产队每家每户都靠这台碾子,把粮食辗轧成米和面(我们老家叫轧碾子)。饽饽面就是用碾子把小麦、玉米轧碎,再用特别细的锣子把面筛出来,再继续轧,再筛再轧,要轧很多次,筛很多次,直到剩很少的麸子就不轧了。轧的时候,得轧出大约够吃一个月的饽饽面。春节前,每个生产队的碾子都是24小时连轴转。轧碾子也很有秩序,每家都用轧碾子的碾棍排队。每家的碾棍都不一样,轮到谁家都错不了,最长的时间要等两天才能排上。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年,后半夜轮到我们家,我和我妈,还有我嫂子轧了半夜,又困又饿!但是一想到要过年了,心里还是特别高兴。我们家蒸饽饽,一蒸就是一天,有粘饽饽、笨饽饽等多种样式,粘饽饽是用大黄米面做皮,红豆馅,挺好吃的;笨饽饽是白面和玉米面掺和在一起,有红豆馅的,还有干菜馅的。我特别喜欢吃干菜馅的,干菜馅的蒸出来形状和豆馅的不一样。干菜馅的蒸出来像个小草帽,每次吃饽饽我都找干菜馅的吃。蒸饽饽也挺复杂的,先准备饽饽面和饽饽馅,头两天就得把面和好放在热炕头上发,面发起来做成饽饽后开始蒸。蒸饽饽用的都是大笼屉,好几层,用大八印锅蒸,一次要蒸五六锅,最后装满一大缸,放在后院墙根底下冻起来。那时候天气特别冷,后院墙根底下一天都照不到阳光,饽饽都冻透了,正月里一个月就吃这些饽饽。

  第二,炸年货。主要炸黄酥肉、炸肉丸子、炸“搁着”盒。“搁着”是我们老家的特色菜,是用绿豆面和成糊,摊成特别薄的大块“搁着”(和现在市场上摊的大煎饼差不多)。然后和馅和饺子馅差不多,把“搁着”去四边成正方形,放在面板上,在“搁着”上抹一层泡好的淀粉,然后放馅,把馅平摊开,馅上再抹一层泡好的淀粉,最后在馅上再放“搁着”(抹淀粉的目的是让“搁着”和馅粘住,防止炸的时候“搁着”皮和馅分离),然后切成菱形小块放在油锅里炸,炸好冻起来,吃的时候化开,再用热油走一下,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再放点白糖。炸“搁着”盒外焦里嫩,酥脆香甜,特别好吃,是一道上等菜。

  说到这,有人会问,为什么叫“搁着”呢?这里还有个故事呢。据家里的老人说,早年慈禧老佛爷到我们老家遵化州清东陵,当地老百姓给她做了这道菜,当大厨把做好的“搁着”端上来以后,因为菜太多,没地方放了,慈禧指着一个空地儿说,就搁这儿,因此起名“搁着”。搁着主要吃法就是炸“搁着”盒、做醋溜“搁着”,还可以做“搁着”汤,都非常好吃,是我们老家待客的名菜。炸黄酥肉,把五花肉切成薄片,用鸡蛋清和淀粉调成糊,把切好的五花肉放到调好的糊里腌一下,再放到油锅里炸,炸成金黄色捞出放凉,然后放在大白碗里,再放些葱花、姜片、豆豉和盐,最后放泡好的花椒水没过肉放锅里蒸,大约蒸两个小时左右就可以了,非常好吃。炸肉丸子,和炸“搁着”盒差不多,把剁好的肉馅、鲜豆腐和炸搁着盒切下来的边边角角的搁着切碎放在一起,然后放葱花、盐和淀粉,搅合在一起用小勺或用手挤成圆形放锅里炸。炸好的丸子和炸好的“搁着”盒放在一起,正月里吃着很方便,想吃了用油走一下,放点白糖,又甜又香,大家都爱吃。

  说起炸年货,印象最深的是我妈坐在灶台旁炸,我们就围在我妈身边,老想偷着拿个炸好的“搁着”盒或丸子吃,被我妈发现,就打我们的手,因为我妈特别讨厌边做边吃。她可以做到炸一天都不往嘴里放一个“搁着”盒,这一点我特别佩服我妈。

  第三,蒸碗肉。我们老家过年一般家里都要蒸各种碗肉,有条肉、块肉、肘子,还有鸡肉。先把买来的猪肉按照蒸碗肉的品种和数量切成大块,和杀好的整鸡分别放在锅里煮。煮肉锅里放葱花、姜、花椒和大料,再放少量盐,煮到用筷子一扎就能扎透就捞出来。放凉后在带皮的一面抹上蜂蜜,再放油锅里炸(或用油和白糖炒糖色抹在煮好的带皮的一面肉上然后再炸),炸到带皮的一面起泡成酱红色后捞出来放凉,然后打碗。如果做条肉就切成薄片,切好后放在碗里(需要很好的刀工),和蒸黄酥肉一样,放葱花、姜片、豆豉、花椒水,也可以放点红烧酱油,再放点盐,然后放锅里蒸。块肉和肘子的做法和条肉一样,只是块肉切成小方块,肘子切成大方块。条肉和块肉都是选连肥带瘦的上好五花肉做,肘子可就不是了,肘子是选用猪的后臀尖。肘子的皮是连着的,里面的瘦肉切成块。蒸烂的肘子皮特别好吃,用现在的话说还有美容的作用,那时候可不知道,只知道肘子皮好吃,大家都抢着吃。蒸鸡肉的做法和蒸条肉的程序、所放调料都是一样的。

  每年我妈都是把打好碗的条肉、块肉、肘子肉、鸡肉一起放在大锅里,用大劈柴火蒸,一锅可蒸20多碗,差不多要蒸两个小时左右。然后把蒸好的肉放在一个小缸里,放在后院墙根下冻着,来客人了就蒸两碗,这种碗肉越蒸越好吃,因为油都蒸出去了,香而不腻。这些吃法,在我们老家一直延续至今。直到今天,每年春节前,老家都要给我送些炸好的“搁着”盒、丸子和蒸好的条肉,但是味道已经不是妈妈的味道了,因为妈妈早走了!

  以上这些准备工作都要在腊月二十三之前做完,因为二十三要扫房。

  第四,扫房。我们老家是腊月二十三扫房,这一天特别忙累,全家人早早地爬起来,把屋里的东西全部搬到院子里,旮旮旯旯都清扫一遍,扫完后再把所有的东西都搬回屋子,摆好后马上做中午饭。这天都要吃米饭,而且要做捞米饭,所说捞米饭,就是把米煮成八成熟,然后用笊篱捞出来蒸,寓意是把扫出去的再捞回来。像这样的扫房一年只有一次。现在不一样了,有家政公司,可以定期搞卫生,那些年哪有啊。

  腊月二十四洗衣服,把被单、枕巾和家里所有人换下的衣服都洗干净,准备干干净净过年。

  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赶集,买买东西,再走走亲戚。还有女孩子过年都要做件新衣服。记得有一年,特别时兴穿枣红色条绒上衣(那时叫趟子绒),我妈为了省下钱给我和妹妹一人做一件枣红色条绒上衣,就给我俩一人做了一件粗布棉袄过冬,因为那时家里条件不好,要穿好看的外衣,内衣就得对付。那年我妈给我们姐弟俩一人做了一件枣红色条绒上衣,我们高兴坏了。

  第五,过年。三十这天一大早我妈就起来做早饭,这天的早饭也是固定的,大米粥,再烙一块大饼,象征着一家人在新的一年和和睦睦,团团圆圆。至今我们一直延续我们家这个传统,大年三十早饭大米粥烙饼,只烙一块大饼,大家一起撕着吃,感觉很好。中午饭是重头戏,忙乎大半个月就是为了这顿饭。条件好一点的家庭都摆五大碗:条肉、块肉、黄酥肉、肘子、鸡肉。再炒几个青菜,还有两三个凉菜,最后一个炖菜,白菜炖冻豆腐或酸菜炖细粉,主食就是大米饭。全家人坐在炕上,围着一个大方桌,吃着喷香的米饭和肉、菜,可高兴了!午饭后大人孩子都换上新衣服,大人们忙了大半个月都累了,差不多都在家里休息,为晚上包饺子做准备。孩子们都跑出去玩,女孩都跑城里买头花(用布做的,各种颜色都有,戴在头上很美)。我家离城三里地,记得有一年,三十吃完午饭,邻居伙伴找我一起去城里买头花,她说她爸给了她五毛钱,我也想跟我爸要五毛钱,可我爸只给了我一毛钱,我不高兴,为此我妈还跟我爸拌了几句嘴,那个年都没过好,现在想起来挺后悔,不应该跟人家比。

  年三十晚上,家家都包饺子,那个时候没有电视,更谈不上春节晚会。吃完晚饭就包饺子,把初一早上的饺子都包出来,包完饺子大概十点钟左右,还要吃饭,一般吃饺子面,就是用葱花芡锅煮饺子,然后再放些挂面就叫饺子面,也叫“串元宝”,可好吃了。

  吃饺子讲究从初一吃到初五,如果哪家从初一吃到初五说明这家富裕,一般家庭初一、初二吃两顿,初五中午再吃一顿就不错了。正月初一早上吃完饺子后,晚辈们都要给长辈们拜年,真得磕头,长辈们要给压岁钱,不多,一般两三毛钱,最多五毛钱,挺真实的。不像现在,压岁钱都变味了。

  农村放炮从三十放到初五,每天三顿饭前都放炮,然后留一些等到正月十五再放。那些年花炮品种很少,只有小摔炮、小羊鞭,最大的就是二踢脚,哪有现在这么多品种,小摔炮、小羊鞭五六岁小孩都敢放,也不会出问题,比较安全。

  更令孩子们开心快乐和盼望的是正月十五闹会!我们村闹会的历史比较久远,水平也在当地最高。

  从初一开始,村干部就组织村里的艺人筹备、排练。主要有耍龙灯、太平车、毛驴、踩高跷,女孩也耍龙灯、踩高跷,可热闹了。

  记得我还参加过一次,那年我也就是十六七岁,扮演的是太平车端茶盘的丫鬟。太平车都是两个,一个车里坐的是小姐,另一个坐的是公子。小姐车前是端茶盘的丫鬟,推车的扮相是老太太。公子车前是个挑书箱的书童,推车的扮相是老头。

  两个太平车六个人对跑八字,在跑的过程中,公子与小姐逗戏,书童与丫鬟逗戏,推车的老头、老太逗戏。都化着浓妆,穿着古装戏服。太平车特别漂亮,一个红的,一个绿的,走起来非常精彩、耐看。耍龙灯、太平车、踩高跷最引人注目。一般从初五闹到正月十五,现在没人组织了,那时候过年一直到正月二十五才算过完,叫二十五添仓。记得二十五早上起来,发现院子里画了几个大粮仓,是用灶火坑里的灰画的,听爸妈说是象征着当年风调雨顺,粮食满仓。

  现在过年简单多了,好多传统的东西都逐渐丢了,有的传统习俗也改革了。过去过年过了门的兄弟姐妹挨家走,现在定个时间大家聚在父母家,每家出几百块钱,美美地吃一顿,又高兴又节省时间。我觉得这项改革还是挺好的。

  这就是我对小时候我们家过年的回忆,和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