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青海省围绕稳就业工作部署,突出政策落实、就业扶贫、重点群体就业和做实统计数据,就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止11月底,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28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4.6%;城镇登记失业率2.3%,保持在较低水平。
一、强化组织领导做好前瞻研究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始终把稳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召开全省就业(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印发年度就业(农民工)工作要点,安排部署全年重点工作。31家成员单位负责同志参会,并提交述职报告,省教育厅等3家成员单位和西宁市政府作了述职发言,省领导进行了点评。国家促进就业议事协调机构调整后,及时成立省促进就业和根治欠薪工作领导小组,调整了成员单位,明确了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保证了促进就业综合协调机制的平稳衔接。同时,积极开展前瞻性的研究,对“十三五”以来全省就业工作进行了全面梳理、总结和系统的分析研究,形成了《青海省“十四五时期”促进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研究报告》,对“十四五时期”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提出了初步的意见建议。
二、聚焦精准施策狠抓就业扶贫
成立脱贫攻坚中央专项巡视反馈问题整改领导小组,厅长任组长,并以厅党组文件的形式对扶贫整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聚焦精准施策,就业扶贫成效显著。截止11月底,转移就业贫困劳动力1.03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1万人的103%。
一是加强制度创新。今年以来,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印发《青海省2019年度就业扶贫实施方案》《支持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关于深入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通知》《青海省劳务经纪人激励服务暂行办法》等系列政策措施,细化了目标,明确了任务、措施和进度安排,拓展了政策范围,为巩固和提升就业扶贫工作成果,提升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奠定了基础。
二是积极开展调研。以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组织实施“大走访、大排查、大调研”活动,形成《青海省贫困劳动力跨省转移就业情况研究分析报告》和《青海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和工作对策调研报告》,并将调研成果有效运用到就业扶贫政策措施研究制定中,提升了政策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含金量。
三是强化劳务协作。全面建立劳务协作伙伴关系,通过强化对口援建省市(州)间、省内各市(州)间职业技能培训合作、扶贫劳务对接和搭建更加精准有效的劳动力供需平台,拓展了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渠道。
三、多措并举促进重点群体就业
一是始终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印发《青海省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实施方案》、《支持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创办领办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的若干措施》,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坚强保证。统筹实施基层服务项目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大力实施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专项培训工程和三年千名青年见习计划,积极开展“换脑筋、闯市场”主题宣教活动,千方百计帮助高校毕业生尽早实现就业。截止11月底,实名登记应届高校毕业生2.37万人,实现就业2.12万人,就业率达89.2%。
二是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启动实施了就业政策落实服务落地专项行动和青年就业启航计划。行动中,突出了“三个”注重。注重政策宣传,不断细化政策服务清单,创新推介方式,加大推介力度,有力提升了就业政策知晓度、落实率。注重精准施策,推出就业困难人员、长期失业青年等重点群体的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积极落实补贴政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注重服务质量,不断优化简化办事程序,清理不必要的证明,把高质量的服务贯穿到就业工作全过程,提高了就业服务满意度。截止11月底,全省累计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037人,完成年度目标的135%,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共摸排长期失业青年8318人,3923人通过帮扶实现就业,10人创业。
四、运用信息比对夯实就业数据
2018年,制定印发《青海省就业失业登记管理暂行办法》,通过将大数据技术在就业失业登记环节的运用制度化,进一步做实就业统计数据。经过1年的运行,通过充分运用大数据比对技术,就业失业登记实现实名制管理,大幅提升了就业统计数据质量。
一是建立数据共享机制。通过建立与社保、工商、公安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和信息共享机制,细化共享数据的内容、程序和时间节点,拓宽了就业登记信息采集渠道。
二是开展大数据比对。充分利用大数据比对技术,有效甄别相关登记信息的准确性,杜绝了重复登记,剔除了失真信息,实现了新就业人员、自然减员人员和登记失业人员的实名制管理。今年,审计部门对城镇新增就业数据进行了审计,审计结果未对2018年城镇新增就业数据提出问题。
三是优化登记服务。简化就业失业登记办理手续,开通网上办理通道,极大的方便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办理相关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