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绑减负,激发市场活力。“三百六十行,行行要考证”,一度“泛滥”的职业资格成为民生痛点问题,让就业创业为繁多的“证书”所累,束缚住各类人才拼搏干事的手脚。
为经济发展清除障碍,为创业创新营造环境,让职业资格“瘦身减肥”,提高“含金量”成为必然。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社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要求,持续减少职业资格许可认定事项,对职业资格实行清单式管理,严格控制新设职业资格,进一步规范职业资格考试认定工作,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为劳动者成长成才营造更加广阔的天地。
实现“大瘦身”,职业资格管理迈向科学化、规范化。“现在有相机就能当摄影师。”有多年摄影爱好的万先生说,他准备加入一个摄影工作室,本来担心没有摄影师资格证不够“名正言顺”,随着该项资格的取消,他没有了这一顾虑。
打掉就业创业“拦路虎”,深化职业资格制度改革,正是民之所望。从1994年建立职业资格制度到2013年底,国务院摸底调查得出数据,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共设有2493项职业资格,其中国务院各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618项。这意味着,逾2000项职业资格的从业者需通过各部门发放的证书才能准入或进行水平评价,一方面导致就业门槛高,不利于吸引人员从事相关职业;另一方面,职业资格考试注重理论知识,而一些职业的实践水平无法通过考试得到验证,对从业人员的评价欠缺科学性。
从2013年至2017年,国务院经过“七连消”共取消434项各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许可认定事项,削减比例达部门设置职业资格总量的70%以上,职业资格过多过滥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在清理减少职业资格的基础上,2017年9月人社部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对职业资格进行清单式管理,确立了国家职业资格管理规范,明确了设置准入类职业资格必须关系公共利益或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等;设置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社会通用性。
在取消国务院部门设置的职业资格的同时,地方设置的各类职业资格也被督促取消。山东省确保保留的职业资格与国家目录一致,没有职业资格目录外的“自留地”;山西省取消曾开展过的75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全省清单之外不再进行许可和认定; 浙江省将注册建筑师等6项职业资格考试转交相关行业协会,实现对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的有序承接……
“美甲师”等明显不符合市场规律的职业资格一去不复返。一系列改革推进职业资格管理迈向科学化、规范化,降低了就业创业门槛,释放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为人才队伍建设铺平了道路,成为“放管服”改革的生动体现。
“我们从无证上岗变成了合法执业。”在房地产经纪人准入类职业资格取消后,房产中介经纪人张先生说起自己身份的转变,至今仍感惊喜,自从没了后顾之忧,他工作干劲也更足,很快就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成为优秀员工。
为防止部分取消的职业资格“死灰复燃”,人社部实施“回头看”,通过自查和督查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严肃查处违规开展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问题,集中治理了职业资格证书“挂靠”问题,公开曝光、处理了一批“挂靠”行为,形成了打击“挂证”的高压态势。
一项项“瘦身”成功的改革,让职业资格许可认定少了,“挂证”“助考”的需求少了,也压缩了一些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设卡寻租的空间。改革实施之后,众多劳动者“不再为一纸证书所困扰”,不再奔波于各种考场,各类人才的负担大大减轻,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了改革的红利。
管好“总户头”,国家职业资格框架逐步完善。“精算师纳入《目录》了,我们可以通过职业资格考试进行认证了!”得知这一消息,众多保险业从业人员为之雀跃。
精算师是指分析风险并量化其财务影响的专门职业人员,传统工作领域为保险业。在“七连消”中,精算师资格一度被取消,随后中国精算师考试全面停考,如果想要持资格证书竞聘高级岗位,只有考国外精算师资格证书。但由于国外考试费用高、一些考生有语言障碍,不少行业人士呼吁将精算师重新纳入目录、恢复“中精考试”。
回应行业需求和人才期盼,2021年12月2日,《国家职业资格目录(2021年版)》公布,与2017年版目录相比,此次《目录》职业资格有增有减,适应了社会发展和人才建设的需要,包括“精算师”在内的一批职业资格位列其中。
建立国家职业资格目录管住“总户头”,动态优化国家职业资格目录,适时“更新迭代”则是与时俱进的现实需求。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童天认为,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清单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将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促进就业,对完善职业教育制度,推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促进产业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新版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明确“水平评价类技能人员职业资格退出目录”“人社部门退出技能人员职业资格具体实施工作”和“涉及人员资格的行政许可事项纳入目录”,“两退一进”意味着政府回归监管与服务的本职,企业回归评价主体的本位,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和人才松绑减负,备受各方点赞。
有利于行业吸纳更多优秀人才。新版《目录》共新增十余项职业资格,分别为专业技术人员方面的“矿业权评估师”等,以及技能人员方面的“危险货物、化学品运输从业人员”“道路运输从业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等。这些新增职业资格或回应行业长久以来对专业人才的呼声,或契合行业管理对人才要求提高的需要。
有利于企业评出真正需要的人才。职业资格的“清减”和“退出”,并不意味着取消对职业岗位的要求和标准,而是明确政府作为“裁判员”的监管职责,将人才评价的“话语权”充分交给企业、行业,建立并推行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由用人单位和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实现“谁用人、谁评价、谁发证、谁负责”。
各地涌现出一些试点创新做法:在上海市,中华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展开“西式烹调师”项目(五级至一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62名社会考生参加该校举办的首场考试;在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恒利达机械刀片有限公司成为该区首家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的试点企业,可自主认定车工、铣工等5个工种的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4个等级。
调整后的目录与2017年版目录相比,职业资格减少了68项,削减48.6%,进一步提高了职业资格“含金量”,充分发挥职业资格在人才评价方面的积极作用,激励各类人才和企业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从管理人才到服务人才,职业资格的职能转变也对“稳就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去年以来,人社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13项专业技术人员准入类职业资格考试工作年限调整方案,降低了注册城乡规划师、注册测绘师等11项资格考试工作年限要求,取消注册验船师、拍卖师等2项职业资格考试工作年限要求,给了一毕业即做相关工作、有能力但年限不足的考生更多的机会。据估算,方案落地实施后,每年受益的考生达300万人以上。
打造“通行证”,职业资格互认促国际人才交流。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引才用才机制,人力资源服务须更加开放、包容、便捷,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职业资格的国际互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职业资格制度是世界各国人力资源开发管理普遍采用的一项基本制度,职业资格证书是专业人才求职、任职、创新创业和单位聘用的重要参考依据。此前,在我国境内工作的境外专业人员无法参加中国的职业资格考试,也无法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给境外人员在华拓展职业生涯带来诸多不便。
力破这一“障碍”,提高我国职业资格国际化水平、促进境内外人才交流合作,近年来,人社部积极支持各地试点开展职业资格国际互认工作,让职业资格发挥出“引才聚才”作用。
认可一批境外职业资格。在人社部的指导下,一些城市和地区先后制定政策、出台清单,解决相关人员持有的境外职业资格“认证难”问题。北京制定《“两区”境外职业资格认可目录(1.0版)》,对金融、建筑工程、科技服务等领域的82项境外职业资格进行认可;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将金融、制造、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共计124项国际职业资格纳入认可清单;海南省自由贸易港建立国际职业资格认可清单。
开放职业资格考试。对港澳台同胞全面开放职业资格考试;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人员,参加除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意识形态等领域外的国内职业资格考试;会同中国外文局在俄罗斯、白俄罗斯设置翻译资格考试海外考点,提高国家职业资格的国际影响力。
多地人社部门的负责同志认为,这些改革的实施将带动地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和集聚国际人才。
“下一步我们将推进职业资格国际互认,支持各地探索进一步扩大职业资格认可实施范围。”人社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行简政之道,必获百姓之心。我国职业资格制度在不断改革中焕发出新的生机,让市场的归市场,政府的归政府,在社会上树立以用为本的人才观,必将释放人才和市场活力,激发各行业干事创业的潜能。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