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荒开到边,种粮种上天”“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曾经是云南昭通市贫困地区的真实写照。
昭通市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腹地,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是全国“贫中之贫,坚中之坚”的深度贫困地区,也是云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最难啃下的“硬骨头”。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昭通市委、市政府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脱贫攻坚“四篇文章”之一,按照“保存量、扩增量,抓重组、优结构,建机制、促稳定”的思路,以提前摸底、提前组织、提前对接、提前准备“四个提前”布局,全力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我们始终把稳就业工作摆在第一位,按照‘近抓外出就业为主、远抓产业培育支撑’思路,统筹各级各部门工作力量和扶持政策,研究制定援企、稳岗、扩就业、保民生的政策措施和方法路径,为全市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有力支撑。”昭通市人社局局长申时燕说。
截至2020年12月,昭通市305.2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0.11万人,就业率达82%,转移就业人数在2019年基础上实现了逆势增长,贫困家庭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4.87%,真正实现了提质增量。
内外联动“组合拳” 转移机制“立体化”
2020年2月18日上午7点44分,天刚蒙蒙亮,随着汽笛声响起,钱良雄和1080名昭通老乡乘坐云南省首趟务工专列,从昭通启程赶赴浙江海宁。
钱良雄家住彝良县白岩村。疫情期间,村里很多人都没办法出去务工。
“太感谢政府了,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在外面打工,每个月能有近5000元钱的收入,如果不出去收入就断了,就没办法脱贫了,现在全家人有了希望。”钱良雄说。
钱良雄道出了昭通市很多贫困群众的心声。
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大量回乡过春节的群众无法按时返岗。昭通市人社部门组建小分队,以“企业一复工,员工送到岗”为目标,全面启动专车、专列、包机陆空联动的“点对点”输出模式,实现家门、车门、厂门三相连,确保昭通籍务工人员安全有序返岗就业。
昭通市就业局副局长周镇就是小分队队员之一。
2020年2月13日,周镇和同事们护送云南省第一辆务工专车前往浙江海宁。
“当时疫情比较严重,面对务工人员渴盼的眼神,尽管有被感染的风险,小分队的同志都义无反顾地投入服务工作中。”周镇说,36个小时的路程,小分队用真诚细致的服务温暖了每一名务工人员的心。
2020年,昭通市共组织高铁、专列43列,包机4架,包车3905辆,累计组织返岗复工“保姆式”服务20.09万人,占劳动力转移输出总人数的20.76%。单日点对点输送最大量1.23万人。
昭通市每年外出务工的人数超过230万,务工收入是农村群众的重要收入来源,也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
几年来,昭通市在实践中建立稳定的劳务协作机制,力求高度组织化转移输出。为了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昭通市依托在长三角、珠三角建立的25个驻外人力资源服务站,摸清各地各类企业岗位需求情况,建立企业岗位需求清单,按劳动力就业需求进行精准匹配,实现定人定岗定向输出。
走得出,还要稳得住。昭通市充分预判疫情下复工企业大量缺工的实际,与广东、浙江、上海、福建等用工地签订了104份劳务协作协议,完善就业信息交换、异地技能提升、互派干部挂职、互建驻外工作站、扶贫车间引进建设等措施和协作方式,从强化输入地服务保障上稳定农村劳动力就业,解决广大农村劳动力后顾之忧,让他们放心外出、稳定务工。
层层发力“一盘棋” 服务机制“网格化”
“手牵手稳岗留工,情暖情就地过年,希望大家积极响应号召,昭通人社部门将始终和大家站在一起……”2021年2月10日,昭通市人社局发出了一封给外出务工人员的信,纸短情长。
精准、暖心的服务,一直是昭通市人社部门与几百万名外出务工人员之间的桥梁。
昭通市芒部山村党总支书记罗维钟谈到就业服务时,感慨良多:“我们村人多土地少,要想脱贫出列,只有靠外出打工。在镇劳保所的指导下,我们村的人哪些人在哪点打工,哪些人还没有打工,哪些人有啥子想法,这些情况我们全部都晓得。”
罗维钟书记说,做好就业服务是有“绝招”的,全村共有20个村民小组,每个小组长随时掌握本组人员务工变化情况,第一时间报给村里,村上及时把情况录入电脑。
这样的“绝招”,是昭通市层层发力“一盘棋”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缩影。
几年来,昭通市建立起“市级统筹抓总、县级主动作为、乡村具体落实”的上下联动网格化就业服务机制。
昭通市人社局副局长邓怀江介绍说,在所有贫困乡镇和500人以上的集中安置区建立就业创业服务站195个,以基层党组织为战斗单元,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农村党员、1948名就业扶贫信息员为抓手,将全市划分为27014个网格,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职能到位、责任到人的全覆盖就业服务网格。
“我们做到了每个劳动力都有一名干部包保联系,按照基本情况、就业意愿、技能水平、岗位需求‘四清’要求,形成劳动力就业需求清单,通过点对点信息发送、微信推送、入户宣传动员,实现政策宣传、岗位推送、意愿锁定、组织输出、动态管理五个100%全覆盖。”邓怀江说。
多方协作“挖潜力” 稳定就业“长效化”
2020年12月17日,冬雪飘落。昭通靖安新区的就业扶贫车间里,却暖意融融。52岁的冯常国和老乡们熟练地做着藤编桌椅。
“我们一家是从中寨村易地扶贫搬迁到新区的,以前住在大山上,现在住在高楼里,还能在家旁边的车间打工,现在我一天能做3个藤编,一个月也有2000元收入呢,很满足啊!”冯常国笑容灿烂地说。
笔者走进靖安新区,浓厚的生活气息迎面而来:整齐的楼房、宽敞的道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学校、医院一应俱全,超市、药房、小吃店人气很旺。
靖安新区安置了易地扶贫搬迁对象9256户40549人,是全国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为了更好地服务搬迁群众,靖安新区成立了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心,组建了6个社区就业工作站。
“我们专门建立了一支就业服务队伍,有149名楼栋长和25名信息员,帮助移民搬迁贫困劳动力就好业、维好权,实现移民搬迁劳动力‘稳就业’‘长就业’。”靖安新区人社工作站站长董程鹏说,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措施,达到移民搬迁劳动力“搬得出、留得住、稳就业、有收入”的目标。
2020年12月17日,三江科技公司的扶贫车间里,一派繁忙的生产景象。
“目前,我们这个就业扶贫车间已经吸纳易地搬迁劳动力300多人,通过搭建平台,为贫困群众提供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三江科技公司总经理颜大平说。
几年来,昭通市聚焦“6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推进“一县一业、一村一品”,以单点突破带全局,推动实现规模和质量、品牌和效益同步提升,努力让群众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目前,昭通市农村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90.19万人,已建成就业扶贫车间252个,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13059人,全市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87020人。(王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