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彩网,中国体育彩票

回到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扶贫典型

为民解忧的“拐棍书记”——记河南省商水县杨河村第一书记王振

2019-03-08来源:中国就业网
 1 
  图为近日,王振(右一)向贫困人员丁秀花了解流苏编织情况。 
  在河南省商水县邓城镇杨河村,人们经常见到一名拄着拐棍的年轻驻村干部去车间、上田间,访贫问苦,为民解忧。由于他经常拄着拐棍工作,村民都尊称他为“拐棍书记”。他就是商水县畜牧局驻杨河村第一书记王振。去年5月份,王振被单位派到杨河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一年多来,他积极引进致富项目,带领村民发展订单种植产业,帮助贫困户增收致富。
  通路通水通气 解决民生大问题
  杨河村虽然不是贫困村,但是村里一直没有水泥路、村委办公室,也不通自来水、天然气。为解决这些问题,王振多次到县里找领导、跑部门、要项目。去年10月,村里争取到基础设施整体推进项目资金,在村里修了一条长约2.5公里的水泥路,彻底解决了村民出行不便的问题。今年4月份,在王振的努力下,杨河村又通上了天然气。村民们结束了一直以来烧柴做饭的历史。同时,自来水项目也已落地,今年10月份,全村村民有望都能吃上自来水。
  杨河村人口有2000多人,却没有村委办公室和文化广场。王振说:“行政村没有村委办公室,对农村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村民没有文化广场,村民想跳广场舞锻炼身体,都没有地方。”王振多次到县委组织部、文广新局等有关部门,希望能争取到村委办公室和文化广场建设项目。在邓城镇党委书记戴向阳的支持下,王振争取到了项目建设资金。目前,村委办公室和文化广场已施工,9月上旬竣工使用。王振任第一书记虽时间不算长,却帮村民解决了许多民生大问题。
  发展订单项目 让村民增收致富
  杨河村有2500亩耕地。王振认为,要想村民增收致富,必须充分利用耕地,发展订单种植、特色种植产业。为此,王振与河南三农事业发展中心签订“百农4199”小麦种植订单,并约定发展中心以高出市场价的5%回收小麦。为减轻村民负担,河南三农事业发展中心统一为种植户提供化肥、麦种和技术。
  王振拄着拐棍到各家各户做村民思想工作。大部分村民认为,王振书记一心让村民增收致富。这个项目肯定行,可以放心种植。今年,杨河村与河南三农事业发展中心签订的2000亩“百农4119”小麦大丰收,平均亩产1000斤。再加上高出市场5%的价格收购,村民亩均增收200多元。王振不仅带领村民种植订单小麦,还与河南商丘一客商签订了800亩辣椒、600亩花生种植合同。目前,辣椒、花生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杨河村有很多留守妇女和儿童。为让这些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王振先后从浙江义乌引进流苏编织项目、从漯河拓慢途鞋业有限公司拉来制鞋项目,又多次到县扶贫办、巧媳妇工程办、国土局申请扶贫车间创建审批项目。现在,杨河村从事流苏编织的留守妇女有200多人,其中贫困户60人,人均月收入1500元。在扶贫车间,40位村民实现就业,其中贫困人员30人,主要生产作训鞋,人均月收入3000元至4000元。
  心系贫困人员 全力做好扶贫工作
  王振在杨河村工作以来,吃住都在村里,很少回家休息。作为驻村第一书记,王振既要做好贫困人员信息采集、输入和建档立卡工作,还要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解决贫困户生产生活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全村共有3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家庭情况、家庭成员名字,王振都能脱口而出。这是因为他为了有效开展扶贫工作,每周坚持走访,随时了解贫困人员情况。
  村民丁秀花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员,丈夫因偏瘫去世,婆婆今年6月又因病过世,家里仅剩下她一人生活。王振了解她的情况后,除了经常到她家里干些农活外,还让她学习流苏编织技术,增加收入。虽然丁秀花年纪大了,但是心灵手巧,靠编织流苏每月收入2000多元。夏雪是一位孤寡老人,原来居住在危房里。去年冬季,王振帮她争取到危房改造项目资金,建了两间新房。为了给老人定制窗户玻璃,王振在结冰的地面上摔了一跤,腿疼得走不了路,但他仍坚持在村里工作。王振说,建档立卡的文字、电子入档工作一直以来都是他着手的,扶贫工作离不开他。
  “王书记一心为俺村办实事、办好事。在他任职的一年多的时间里,俺村变了一个样,以前的脏乱差不见了,村民也更富裕了。”杨河村村干部史全河说。(乔连军)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京ICP备09079694号 京公网安备110401200230

网站标识码bm1500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