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京胡同到世界各大博物馆,受京味儿文化和西方文化熏陶,他对京作产生了浓厚兴趣;用10年时间修复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乾隆花园,他孜孜不倦地探索故宫修复与“宫廷专造”,在宫廷传统文化中领悟工匠技艺。从求学之路到修复工作,京作大师关毅已与文物相处数十年。
中西合璧 丰富京作文化认知
关毅自小在北京胡同长大,穿梭于琉璃厂、博古斋、荣宝斋,听京剧,赏文玩。饮食娱乐、文艺曲艺、金石篆刻、花鸟鱼虫,都充斥在日常生活中。童年时期,他深受京味儿文化氛围的熏陶,这也是他京作创作的启蒙时期。从嬉戏娱乐中引发兴趣,是他迈入艺术研究的第一步。
京作流派追溯到乾隆时期,得益于当时稳定的经济基础。这种经济基础催生了大量木作需求。木作家具来源主要分两种:贡作,指朝臣进贡;内作指内务府作(宫廷造办处)。内务府中又有苏作与广作之分,广作风格宽大厚实,苏作风格惜料如金。
结合两者之优势,京作应运而生。关毅正是从中国古典家具传承的细节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
青年时期,关毅去莫斯科求学,一点点打开了国际视野。他时常走进欧洲各大博物馆与艺术对话,广泛参与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著名博物馆文化活动交流,与博物馆人员进行学术探讨。关毅发现,明式文化影响当时的欧洲审美,在文艺复兴后,欧洲又影响了当时的中式家具文化。
得益于个人经历,关毅不断用中西文化结合的独特艺术视角,丰富自身对京作文化的认知。
结缘故宫 十年修复如一日
上世纪90年代末,关毅初入家具市场,收集古家具进行修复,并深深迷恋上木作行业。其间,他去浙江东阳,找木工大师学习。东阳木工师傅在技术上总是精益求精,注重产品品质,这对关毅影响颇深。
2006年-2012年,关毅在一家中式家具厂担任老字号品牌的销售。已有16年工艺美术经历的他,技艺日臻精湛。
凭借过人的综合实力,关毅结缘故宫。2008年,他带着专家、研究人员、能工巧匠,进入乾隆花园,开始修复工作。
乾隆花园始建于1776年,历时8年,于乾隆在位期间修建完成,草木与金石之艺登峰造极。
关毅具体承担的是乾隆花园家具修复工作。在修复家具的这10年里,关毅研究乾隆时期的文化现象,边学习、边研究、边修复。他认真聆听名家指点,积极与各行业红木爱好者探讨。
这些年来,他对乾隆花园中待修复的家具做了大量工作,包括精细勘察、清理污渍、检查伤况、查阅资料以及分析工艺、制订修复方案等。他所修复的家具中名贵木材众多,紫檀、黄花梨、沉香木、酸枝木等一应俱全。在这一过程中,关毅不断精进技艺、提高水平。
常驻故宫的10年间,关毅收获颇多,碰到很多让他人生出彩的机会———2008年的奥运礼品包装设计,2010年的美国马萨诸塞州“乾隆花园古典家具与内装修设计展”,2011年的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养性怡情———乾隆珍宝展”,2012年的庆祝香港回归15周年“颐养谢尘喧———乾隆皇帝的秘密花园文物修复家具展览”,2014年的APEC峰会紫檀皇宫椅设计。参与这些重大展览活动时,关毅常常有惊艳表现。这些经历也不断提高他的艺术造诣。
修复是一种工活,是一种学习,关毅非常享受这一过程。“虽然10年间只修复了乾隆花园的一小部分,但我最大的收获是精神上的极大满足,可以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
创立品牌 传播宫廷家具文化
在用传统技艺对宫廷家具进行修复的过程中,每每看到“伤残损伤”件经过精修后再现光芒,关毅都很兴奋。与此同时也伴随着一种思索———可否将这种宫廷家具的技艺传到民间、融入到生活中去?
说干就干。2010年,关毅创办太和木作家具品牌。“在故宫时,我天天与文物相伴,许多精美的东西印在脑海中。我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理解呈现出来。”关毅介绍了太和木作的由来。
太和有两种家具,一种是尺寸精确模拟的仿制古家具,另一种是个人创作的艺术家具。据关毅介绍,太和木作的很多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并且与故宫博物院进行品牌战略合作,被故宫博物院授权使用“故宫”“紫禁城”商标。
“将宫廷家具的工艺展示给古典家具爱好者,在宫廷家具与民间红木爱好人士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宫廷家具的精妙绝伦以及传统家具文化的博大精深,传播宫廷家具文化。这是我创建品牌的初衷。”关毅说。
在太和木作的作品中,关毅最为成熟的作品当属紫檀卷草纹皇宫椅。这也是APEC峰会期间的各国元首座椅。关毅研究了10余年,既结合了原有作品的制式,又让皇宫椅整体造型轻盈舒展,坐面以下部分稳重圆润。
“京作在传承过程中继承、发展、创新,想要民众喜闻乐见,工艺必须升级。就拿皇宫椅来说,其中的卷草纹原是古希腊花卉的一种变形,在渐渐舒展、竞相开放中,体现发展与成长的过程。”关毅说,把自己喜爱的东西融入自己的作品,也是自己思想的一种再现。
伴随着收获也有遗憾。“从事这一行业多年,有些东西还没学到家。理论虽多,成功作品数量有限。精力有限,常常有因为不满意而放弃的作品,所以好的产品少,不能满足现有社会需求。”
提到未来设想,关毅说:边研究、边修复、边学习,延续传承学到的技艺和国家非遗技法、艺术风格,通过复制的方法记录下来,流传下去。